在隴東黃土高原涇川縣,長眠著一位年輕的紅軍將領,他就是紅二十五軍政委、犧牲在長征路上級別最高的將領之一——吳煥先。
4月中旬,我參加了國網莊浪縣供電公司黨支部組織的黨史教育活動,有幸參觀了吳煥先烈士紀念館。
那天一大早,我們乘車從單位出發(fā),途經華亭、崇信,約3個多小時,便到了位于涇川縣汭豐鎮(zhèn)的紀念館。車輛徐徐駛入停車場,剛一下車,只見翠柏蔥蘢的青山上,一行醒目的紅底黃字映入眼簾,——“緬懷先烈志,共鑄中華魂。”
我們在墓碑前列隊,肅立,默哀,獻花,鞠躬,重溫入黨誓詞。我曾經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重溫過無數遍入黨誓詞,但是面對著烈士的墓碑,我還是頭一次,不但心靈備受洗禮、頗為震撼,而且感覺意義非凡。
在導游的帶領下,我們步入吳煥先烈士紀念館,分別參觀了三個展廳。隨著導游娓娓道來,展廳里的一件件珍貴展品撲面而來。大家屏住呼吸,仔細聆聽,用心感受,同行的小王掏出筆記本,一邊用耳朵捕捉著信息,一邊飛快地記錄著,生怕漏掉只言片語。
從初入陵園見到烈士的半身塑像,到進入展廳看到的剪紙形象,再到無比珍貴的資料照片,一個高大挺拔、英俊干練的年輕紅軍將領形象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里開始矗立起來。而隨著導游的深入講解,一個有棱有角、血肉豐滿的英雄形象漸漸清晰、鮮活起來。
據文獻資料記載,吳煥先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黃安縣箭廠河鄉(xiāng)四角曹門村(今河南新縣)一個地主家庭,16歲考入湖北麻城蠶業(yè)學校,在校期間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,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在家鄉(xiāng)建立和發(fā)展黨的秘密組織。他組建農民協(xié)會,創(chuàng)辦三堂“紅學”,培訓學員,建立農民革命武裝。他燒契約、免租稅,破家革命。1926年冬天,仇視農民運動的土豪劣紳相互勾結,殘忍殺害了包括吳煥先父親、兄弟在內的6位親人。吳煥先料理完喪事后,化悲痛為力量,毅然決然投入到了農民運動的洪流之中。次年11月,他參加領導了震驚全國的黃麻起義。
1929年12月成立鄂豫邊革命委員會,吳煥先當選為土地委員會主席,1930年4月當選為鄂豫皖特委委員,兼任黃安縣委書記。從1931年10月組建紅二十五軍起,歷任第七十三師政治委員、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、東北游擊總司令、二十五軍軍長、政治委員,鄂豫陜省委代理書記等。1935年7月,他獲悉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動向后,毅然決定率領紅二十五軍西征甘肅,積極策應黨中央和主力紅軍北上。8月21日,在涇川縣王村鎮(zhèn)四坡村與國民黨軍激戰(zhàn)時,不幸壯烈犧牲,年僅28歲。
吳煥先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8歲。這是流星一般短暫的生命,卻劃破夜空,照徹天宇,無比璀璨、奪目和光芒四射。
展廳里,明亮的燈光下,那掛在墻上的斗笠、蓑衣、草鞋,似乎還余溫尚存,訴說著紅軍戰(zhàn)士在凄風苦雨里的艱難和困苦,那銹跡斑駁的大刀、長矛、土槍、手雷、軍號、馬燈、火藥壺、銅板、飯盒、醫(yī)藥箱等,似乎還在講述著紅軍將士浴血奮戰(zhàn)和艱苦卓絕的故事。一把陳舊的擰車,似乎見證著當年紅軍將士自力更生、豐衣足食的歷程。由吳煥先烈士侄孫吳保持捐贈的一只銅墨盒,據說是烈士青年時期求學時使用過的,可謂珍貴至極。透過墨盒,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位熱血青年在共產主義信仰的感召下,徹夜苦讀、奮筆疾書的情景。
三個展廳除了實物之外,還有李先念、鄧小平、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吳煥先烈士的題詞,有吳煥先入黨介紹人資料、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(zhàn)史、吳煥先總結的游擊戰(zhàn)七條原則以及戰(zhàn)爭期間的各種報告、信件等。一張張照片,一件件實物都彌足珍貴。其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——“紅薯地里埋銀元”。講的是堅持柴山堡革命根據地斗爭時期,戰(zhàn)士們被國民黨重兵圍困,糧食無法補給,饑餓難耐時挖了農民的紅薯充饑。吳煥先將銀元埋在紅薯地里,被群眾發(fā)現(xiàn)后得到了好評。吳煥先還結合單家集等當地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,專門為部隊制定了“三大禁令,四項注意”,紅二十五軍因此受到了回民群眾的熱烈歡迎,既宣傳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主張和民族政策,又帶動了回民和其他各族群眾的積極性。毛澤東曾稱贊:“紅二十五軍遠征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,吳煥先功不可沒!”
在其中一展廳,導游通過視屏播放的方式,還原了四坡村慘烈的戰(zhàn)斗場面。那隆隆的炮聲、呼嘯的子彈聲、遮天蔽日的喊殺聲、驚心動魄的白刃肉搏聲,讓人仿佛身臨其境,正在參與這場無比殘酷的戰(zhàn)斗。
走出展廳,四月的涇川大地,楊柳拂堤,菜花金黃,梨花雪白,麥苗在陽光下像綢緞一樣,閃著翠綠而耀眼的光芒。潺潺涇河水穿城而過,晝夜不息。在戰(zhàn)斗遺址,我順著涇川縣供電公司老呂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,吳煥先曾經戰(zhàn)斗過的四坡村羊圈洼滿目蒼翠,地形雖保持著當年的原貌,但早已今非昔比,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。
同行的支部書記吳小奎滿懷深情地說:“吳煥先烈士犧牲時才年僅28歲,但是回顧他的無比輝煌的一生,可謂功勛卓著、波瀾壯闊。”他環(huán)顧身邊的黨員同志,繼續(xù)說道:“開展黨史教育活動,就是要學習吳煥先等烈士們立大志、干大事、為共產主義信仰不惜犧牲一切的決心,學習他們胸懷社稷、為天下蒼生謀利益和幸福的大胸懷、大境界和大情懷。今天,二十幾歲的青年也許才剛剛大學畢業(yè),也許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,而革命先烈們,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,卻早已投入到了血雨腥風里、槍林彈雨中。難能可貴的是,他們還依然保持了浩瀚的精神血脈,在行軍的馬上讀書、學習,在寒冷的窯洞里奮筆疾書,在冰天雪地里沖鋒陷陣、指揮戰(zhàn)斗。無論時代怎樣變遷,共產黨員為民愛民的光榮傳統(tǒng)和底色始終不會變。今天,我們只有傳承好紅色基因,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、富強,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、幸福的生活,才能告慰先烈們。”我們點點頭,每個人的臉上瞬間又掛上了一絲凝重。
走出紀念館,環(huán)顧四周,我看到從紅二十五軍走出的百名將軍的展覽牌整齊肅立兩旁,每面牌上有四位將軍的簡介,附有戎裝照片和說明文字。這些共和國的將軍們,曾經都是他親手帶過的兵。吳煥先,真的無愧于“軍魂”的稱謂。
“青山處處埋忠骨,何須馬革裹尸還。”地處隴東黃土高原的涇川大地,這片紅色熱土有幸埋葬了吳煥先烈士的錚錚鐵骨。借用臧克家的詩句,來告慰烈士吧——“有的人活著,他已經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還活著。”吳煥先烈士當然屬于后者。
吳煥先永遠活著,他是隴東黃土高原的不朽豐碑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