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首頁 > 電網(wǎng) > 地市報道

“背簍精神”傳四方 電力傳承映初心——冀北遷西縣供電公司讓“辦實事”成為文化品牌的實踐解讀

國家電網(wǎng)報發(fā)布時間:2021-06-17 12:10:14  作者:葛昌秋 賀永華 劉琿

  5月份,81歲的老黨員張萬興家門口有了一塊“重點服務戶”的紅標牌。牌子是國家電網(wǎng)冀北電力唐山(鋼鐵之魂)共產(chǎn)黨員服務隊掛的。每次進出看到它,老人都覺得挺光榮:“沒想到我一個供銷人竟成了供電人的服務重點,一下跨了行業(yè)呀!”

  張萬興是遷西縣的“老供銷”,曾經(jīng)在灑河橋供銷社工作,是“背簍精神”的親歷者。“背貨簍爬大山,一人辛苦萬人甜”,年輕時張萬興曾把背簍的故事講了無數(shù)遍。

  “背簍精神”的由來

  遷西縣灑河橋公社地處長城腳下,灤河西岸,南北長15公里,東西寬7.5公里。這里山高水險,進村出村都是崎嶇的山路,根本不通車,群眾生活不便是多年來難以解決的問題。

 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,灑河橋供銷社有130名干部職工,擔負著全公社18個大隊、72個生產(chǎn)隊、2500多戶11000多口人的生活生產(chǎn)資料和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的收購工作。受自然條件所限,村民出村買日用品都很難,更別提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出山了。為了改變這一狀況,當時的供銷社主任張紹庭帶領職工趙海芹、顧樹東、葉桂枝等走遍了灑河橋的山山水水,了解了每個村的實際情況后,提出:“背貨簍爬大山,艱苦練人改造世界觀。寧可麻煩千遍,不讓百姓一事為難,再苦再累也心甘!”

  說了算,定了干!當趙海芹第一次背著裝滿貨物的背簍翻山越嶺來到灑河橋鎮(zhèn)白塔寨時,小山村一下沸騰了。

  背簍送貨的經(jīng)驗很快在整個灑河橋公社推廣,供銷社成立了下鄉(xiāng)工作隊,隊員們唱著背簍歌,翻山越嶺走村串戶,用背包、推車、挑“八股繩”送貨上門,為村民送去生活用品、生產(chǎn)資料,收回村民家里的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。72個生產(chǎn)隊里全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。

  他們的做法成為全國的典型,事跡被《人民日報》等媒體報道。他們“勤儉、服務、奉獻、開拓”的精神被稱為“背簍精神”。灑河橋鎮(zhèn)也成為“背簍精神”的發(fā)源地。

  在灑河橋地區(qū),還有一群不背“背簍”的電力人,跟“背簍”走的是一條道,也走進了千家萬戶。

  老電工的記憶

  說起“背簍”的故事來,當年在灑河橋電力站工作的韓殿密說:“印象太深了。他們忒受老百姓的歡迎!雖然我們不是同行,但他們的做法,我們打心里佩服。我們也暗憋著勁兒,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也干出點兒樣來。”70多歲的老電工對那段時光記憶很深,覺得那時候有使不完的勁兒。

  灑河橋地區(qū)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辦電,第一關是埋桿架線。在山區(qū)干這活的難度可想而知,人拉肩扛抬拽背,起早貪黑午不休,目的就是讓村民過上有電燈、電話的日子。韓殿密說,那時候施工都是住在村民家里,睡在人家的炕頭上,吃著一鍋飯,點的是一盞燈。電工也幫著老鄉(xiāng)挑水掃院,收秋打柴,跟親戚朋友一樣。那時候,他們騎“洋車子”去抄表收費,每回要走將近100公里的山路。不管啥時候,只要老百姓叫了,就算是雨雪天也立即就去,夜里栽跟頭是常有的事。“趕上天晚了,就吃住在老鄉(xiāng)家里,啥都不用說,因為村民知道你是為了啥。”

  韓殿密說:“ 其實,我們的電工兜子和背簍是一樣的,都裝著沉甸甸的職責。”

  倆孫輩和“紅馬甲”

  97歲的徐俊文是遷西縣的名人,有64年的黨齡,家里有一堆榮譽證書。他曾是灑河橋供銷社的主任,也是“背簍精神”的親歷者。前年他讓兒子開車兩個多小時重訪灑河,專程看望了他當年的助手孫繼奎。84歲的孫老病后行動不便,語言有了障礙。兩位老人一見面握住雙手淚流不止,又回憶起“背簍的歲月”。

  巧的是他倆的后輩同在供電公司,又成了同事。徐老的孫子徐長宏現(xiàn)在灑河橋供電所負責營銷工作,孫老的外孫郭乃暢在遷西縣供電公司運檢部。他們又走在前輩走過的路上。

  “長宏啊,我對灑河有感情啊!那是我工作過的地方,你得把事干好嘍,千萬別給我丟臉!”當徐長宏從部隊回來,被安排到供電公司,爺爺聽說后囑咐他。捧著爺爺?shù)囊晦ぷ魅沼?,徐長宏說:“爺爺沒有給我物質(zhì)的‘背簍’,他卻給了我精神的‘背簍’!讓我們弄一個自己的‘電力新背簍’!”但徐俊文告訴孫子:“不管是‘供銷’還是‘供電’,目標是一致的,那就是為人民服務!”

  而“90后”的郭乃暢一入職,姥爺孫繼奎送給他一張黑白小照片,他當成了“寶物”珍藏起來。那是孫繼奎年輕時面帶微笑在賣花布的工作場面。郭乃暢知道老人語言不便了,可用意卻在不言中。

  如今,在遷西供電公司,人人爭當“紅馬甲”。共產(chǎn)黨員服務隊已經(jīng)把“急、難、險、重”服務延伸到不同領域。徐長宏和郭乃暢都加入了共產(chǎn)黨員服務隊。每當服務隊有活動時,他倆就穿上“紅馬甲”投入其中。

  花院供電所負責運維的鳳凰山524線路擔負著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項目——“花香果巷”的供電任務。這個項目對供電可靠性的要求很高。去年,共產(chǎn)黨員服務隊在做好線路日常巡檢的同時,在唐山地區(qū)率先開展配網(wǎng)饋電自動化技術(shù)改造,確保在第一時間內(nèi)最大限度縮小故障停電范圍,并精準定位故障點位置,大幅提升了搶修效率和供電可靠性。自去年10月份改造以來,該條線路實現(xiàn)了“0跳閘”,“花香果巷”項目業(yè)主和當?shù)卮迕袼蛠淼腻\旗掛滿了墻。

  現(xiàn)在,共產(chǎn)黨員服務隊又有了新的目標:構(gòu)建專業(yè)化服務新生態(tài),做國民經(jīng)濟保障者;發(fā)揮智能化服務新優(yōu)勢,做能源革命踐行者;集聚親情化服務新動能,做美好生活服務者。

  如今,“紅馬甲”已經(jīng)成為遷西一道流動的風景線,也為“背簍精神”注入了全新內(nèi)涵。所以,為“老背簍”服務,不僅是“辦實事”的行動,也是“為奉獻者奉獻”的具體做法。“這也是我們年輕一輩的責任!”郭乃暢說。

  尋那條山間小路

 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(jié),兩張50多年前的黑白照片引起了遷西縣供電公司團員青年的關注。這張照片記錄的是一場雪后的“背簍”出行,主人公是趙海芹和葉桂枝,她們背著裝滿貨物的背簍走在山間小路上。大家決定去尋找那條小路,并把這次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活動之一。

  團支部書記周艷紅和幾位同事來到了灑河橋鎮(zhèn)。如今,新修的柏油路寬闊順暢,這條小路已經(jīng)沒人走了,雜草叢生中有一朵朵野花在風中搖曳,小路上方飛架的銀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。團員青年們帶著敬重走上這條“背簍”路。

  葉桂枝的侄女葉芳是國家電網(wǎng)冀北電力唐山(鋼鐵之魂)共產(chǎn)黨員服務隊中唯一的女隊長,很有姑姑那種“不服輸、不怕苦”的勁兒。多年來,她帶領130多人的共產(chǎn)黨員服務隊開展志愿服務,打出了共產(chǎn)黨員服務隊響亮的品牌。

  在車道峪村一提起“背簍”,72歲的村民張國義說:“那時候掙工分,不舍得請假去買東西,多虧了供銷社的同志。”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趙海芹的樣子,“現(xiàn)在忒需要這種精神,你們供電人的做法跟那會兒的‘背簍’一樣,不管刮風下雨,總是隨叫隨到,啥時候都為百姓著想!”

  聆聽著“背簍”的故事踏上這條小路的時候,團員青年們才真正懂得“背簍精神”的時代價值,覺得它是踐行“人民電業(yè)為人民”企業(yè)宗旨,編織“電力新背簍”,打造企業(yè)文化品牌的精神火種。

  “我們還要在這兒立一塊牌子,告訴人們記住這條‘背簍小路’!”周艷紅指著那道山梁說。

評論

用戶名:   匿名發(fā)表  
密碼:  
驗證碼:
最新評論0

相關閱讀

無相關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