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首頁 > 規(guī)劃建設 > 企業(yè)

砥柱中流寫傳承——三門峽市中流砥柱博物館施工側記

水電十一局發(fā)布時間:2024-10-17 10:06:02  作者:孫曉敏 王璐嘉 翟向東

“中華民族歷史悠久,中華文明源遠流長,中華文化博大精深,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?!绷暯娇倳洀娬{。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,是連接過去、現(xiàn)在和未來的橋梁。

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,黃河不僅是一條自然界的河流,更是滋養(yǎng)著華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源泉。它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,穿越九省區(qū),最終匯入大海。在這漫長的旅程中,黃河孕育了無數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。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以“萬里黃河第一壩”的雄偉身姿,守護著黃河兩岸人民,書寫了一部黃河安瀾的傳奇史詩,鑄就了砥柱中流的偉大精神。2024年10月,隨著三門峽中流砥柱博物館項目的正式投入使用,這座融合了古老文明與現(xiàn)代活力的城市再次迎來文化的盛事。

黃河之畔的精神傳承

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獨特的故事,回首建設三門峽大壩的歷程,依然令人熱血澎湃。作為新中國“一五”時期156個重點項目中唯一的水利樞紐工程,水電十一局和三門峽市都因它的建設而誕生。如今,美麗的“天鵝之城”享受著大壩的福佑,越發(fā)美麗宜人。水電十一局也傳承三門峽工程建設期間鑄就的偉大精神,在高質量發(fā)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。

水電十一局三門峽區(qū)域項目負責人謝永強說:“對于我們而言,中流砥柱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,更是一種自強不息、勇于超越的精神傳承,建設好這樣一個項目,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背后所蘊含的價值,有著獨特的意義。”

三門峽市中流砥柱博物館項目是沿黃示范區(qū)六項重點項目之一,占地面積 25.5 畝,總建筑面積 10393平方米,建筑場館呈獨特的三角形形體,場館主入口用金屬網簾塑造黃河形象,建筑外墻和周邊景觀大量采用“夯土”構造做法,生動展現(xiàn)黃河的洶涌波濤與層層沉沙,與黃河主題緊密呼應。博物館設置了“屹如砥柱立中流”“萬里黃河第一壩”“大河安瀾幸福來”三個展廳,在這里,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黃河文化,切身感悟艱苦奮斗、克難攻堅的大壩精神,體驗中流砥柱的風采。

中標之初,水電十一局就高度重視,調配精兵強將,建立標準化的質量管理體系,以高標準、高質量、高起點為目標,對管理目標、環(huán)節(jié)、措施、工程亮點等進行安排部署。項目團隊嚴格落實各項管理制度要求,專人專崗、責任到人,形成一個有明確任務、職責權限相互協(xié)調、相互促進的整體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
工程與藝術的完美結合

作為傳承黃河文化的重要名片,對于項目建設者們來說,精心打造這座地標性建筑意義非凡。

中流砥柱博物館建筑主體為異型外傾斜墻體造型,外墻和周邊景觀大量采用“夯土”構造做法,夯土墻與建筑外墻通過植筋及鋼筋網緊密連接在一起,這一工藝的實現(xiàn)充滿挑戰(zhàn)。

“辦法總比困難多,我們一定能夠優(yōu)質高效完成!”項目負責人趙啟明接到任務后,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。通過仔細研究博物館的設計理念,他制定詳細的施工計劃,掌控每項工作的周期和關鍵節(jié)點,嚴格按計劃執(zhí)行、推進,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(jié)。

趙啟明跑遍了周邊的各個地區(qū),嚴格篩選質地和顏色合適的材料,仔細對比優(yōu)質的夯土原料,確保其質地、顏色與黃河的沉沙相一致。通過反復試驗,他確定了最佳的配比方案,以保證夯土的強度和穩(wěn)定性。

為了生動展現(xiàn)黃河的洶涌波濤與層層沉沙,更好地呈現(xiàn)黃河主題,建設團隊邀請專業(yè)的夯土工藝師進行指導,采用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相結合的施工方法,既保留了夯土工藝的古樸韻味,又融入了現(xiàn)代建筑技術的精準與高效。

施工人員分層夯實,嚴格控制每一層的厚度和密實度,確保墻體的堅固耐用。通過在夯土構造的表面雕刻、打磨等工藝,模擬黃河波濤的紋理和沉沙的質感,使建筑外墻和周邊景觀融為一體,更具觀賞性。

“十一局人都把建設三門峽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看作是莫大的榮幸和自豪,再苦再累也值得!”趙啟明動情地說。

換種方式打開歷史

黃河之濱,文脈綿延。工程與藝術在此交相輝映,以全新方式開啟歷史之門。

2024年10月1日,三門峽市中流砥柱博物館正式交付并投入使用。作為三門峽大壩和博物館工程的建設者,水電十一局與新中國的治黃史、水電發(fā)展史和三門峽的城市建設史緊密相關,捐贈了大量的文獻、實物和圖片資料,為博物館順利布展開館作出了重大貢獻。

走進博物館,如同走進了黃河文化的寶庫:萬里黃河,流過蠻荒,流經千古。面對大河之殤,中國共產黨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,發(fā)出了“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”的偉大號召,將中華民族治水、治國的故事娓娓道來……

中流砥柱博物館依托三門峽大壩及中流砥柱而建,肩負著傳承弘揚黃河文化、賡續(xù)中流砥柱精神的時代使命,集中展現(xiàn)中流砥柱從自然遺跡到人文標識再到民族精神圖騰的演變升華過程,重現(xiàn)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恢宏史詩和偉大實踐。

 “今天是國慶節(jié),起了個大早慕名而來,感覺很值!”三門峽市民李先生如是說。開館當天,博物館前人潮涌動,許多老一代建設者也在子女的陪伴下前來參觀。他們激動地指著展板上的照片,向年輕人講述當年的故事。

項目職工王璐嘉也是參建中流砥柱博物館的一員,在博物館開館之際,在不經意間看到了墻面上爺爺的老照片。那是一張清華大學教育革命試點班老照片的合影,照片中的爺爺,面容堅毅、眼神深邃,訴說著老一輩水電人不畏艱難、拼搏奉獻的故事。這一種激勵,更是一種傳承,在這個自己親手參與建設、充滿歷史感的博物館里,三代水電人的奮斗軌跡在此刻匯聚。

徜徉在這座知識與美的殿堂之中時,大家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稟賦和不懈追求,感受到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和博大精深。

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,大到一個展廳,小到一件文物,趙啟明都能清楚地說出來龍去脈。他打趣道:“館長說等我干完這個項目,讓我來當講解呢!”也只有將自己和博物館融為一體,用心對待,考慮到每一個細節(jié),才能將項目展現(xiàn)的更加完美。

當我們再次回望歷史,這座博物館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。它以精湛的工程技藝,構建起堅實的底座,承載起歷史的厚重,又以獨特的藝術魅力,賦予奮斗歷程以新的生命與活力。

中流砥柱博物館

三門峽大壩建設場景


館內雕塑



評論

用戶名:   匿名發(fā)表  
密碼:  
驗證碼:
最新評論0

相關閱讀

無相關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