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在蒼茫的大海上,海燕像黑色的閃電,在高傲地飛翔。”談及海上風電,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高爾基的《海燕》。
位于越南最南端的金甌省近海區(qū)域,蔚藍的天空下,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和船舶的馬達聲,一艘艘基礎施工船舶和忙碌的操作人員正處于熱火朝天的施工中。
御風而行,一路向綠。電建核電公司越南金甌海上風電項目350兆瓦風電工程,迎著海風吹動著綠色能源的新希望。
一張名片
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忙碌,電建核電越南分公司總經理馬驥“鉆”出了隆安港正在進行預組裝的風機底塔。置身于眼前這座越南乃至整個東南亞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,親眼見證了這里從無到有的他,話語里洋溢著滿滿的自信?!按蛟鞄в兄袊娊ㄓ∮浀拿@種心情不能僅用‘自豪’二字來形容。”
這份信心既來源于其對施工品質的放心,也來源于其對團隊拼搏精神的肯定。繼朔莊薄寮171兆瓦海上風電、平大31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之后,金甌1號350兆瓦海上EPC風電項目成為了中國電建在越南市場又一大型境外海上風電項目。項目建成后,每年將新增發(fā)電量約11億千瓦時,節(jié)約標準煤約45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8萬噸,顯著改善當地電力短缺的現狀。
2021年10月,越南金甌省登瑞縣近海區(qū),項目正式啟動。電建核電公司作為A、C風場的EPC總包方,負責A、C風場全部設計工作、風機采購及樁基、基礎施工、風機吊裝、海纜采購及施工等工作。開工之初,針對施工中存在的難點,項目部統(tǒng)籌規(guī)劃,明確任務和時間節(jié)點,將一幅規(guī)劃圖變成一張張施工圖,采取多個土建工作面同步推進的方法。正是憑借這種分秒必爭的精神,全體一線員工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,勇爭一流的高標準,全力以赴加快項目前期建設。
一種堅守
在摸索中成長,在困境中前進。長期以來,由于地理條件、經濟環(huán)境等因素的制約,當地巨大的風能資源一直沒有得到開發(fā)和利用。項目部碰到第一個難題就是極端惡劣的自然環(huán)境。受制于復雜多變的暴雨和狂風,海上風電施工往往面臨極大挑戰(zhàn)。項目的樁基工程、承臺施工、風機吊裝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“與傳統(tǒng)電站的施工建設不同,海上風電需要登船作業(yè),我們每天都是在海上漂泊?!鼻嗄陠T工萬偉杰擦拭著額頭的汗水說道。根據天氣預報捕捉窗口期是項目團隊提質增效的“秘籍”。在基礎施工船的轟鳴聲中,15臺基礎同時進行作業(yè)。樁基施工,承臺基礎施工,塔筒預組裝……所有環(huán)節(jié)規(guī)范流暢,一氣呵成。
對于項目建設者而言,海風不是愜意和浪漫,卻充滿了責任與希望。遼闊的西南高地上架起的一座座風車,以風之能見證著“一帶一路”共建的勃勃生機。與天氣賽跑,與時間競速,成了工程建設者日常工作的主旋律。
來勢洶洶的疫情打亂了金甌海上風電項目施工計劃,讓本就緊張的工期更加舉步維艱。盡管時間緊、任務重,但是項目團隊從未對安全生產有任何的放松和懈怠:對每一輛外來車輛進行安全檢查,每一個施工工序都由項目部專業(yè)人員對各作業(yè)面工人進行安全及技術交底,統(tǒng)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生產經驗,切實做到“兩不誤、雙促進”。
精品工程的落地,不僅要比拼速度,更要實現高標準建設。在項目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,目前A區(qū)所有樁基全部施工完成,5臺風機基礎承臺施工完成,另有14個基礎正在同步施工。在總結中歸納異地復制,在復制中尋求持續(xù)創(chuàng)新,他們充分利用每一個寶貴的風速“窗口期”,讓技術管理、施工標準再上新臺階,努力打造海外新能源施工行業(yè)新的標桿。
一份承諾
電建核電越南分公司在尋求項目履約不斷突破的同時,更擔負著央企踐行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領航使命。為了響應國家的環(huán)保政策,保護當地的自然環(huán)境,金甌海上風電項目部在施工時最大限度地對防止周圍海域造成污染。他們屢次創(chuàng)造最快項目發(fā)電記錄,將綠色、生態(tài)、環(huán)保理念貫穿于項目的開發(fā)、建設、運維全過程。
隊伍壯大了,信心隨之倍增;品牌響亮了,市場自然廣闊。自2018年承建越南第一個火電項目至今,越南分公司先后承建了沿海二期燃煤電廠項目、嘉萊風電項目部、金甌海上風電項目部,項目團隊已逐漸具備海上、山地、丘陵等復雜環(huán)境電廠項目施工成熟技術,在不斷規(guī)范強大自身的同時,為推進電力建設行業(yè)各類型工程標準化建設留下了生動注腳。
咬定綠色不放松,是電建核電公司越南分公司建設者們的初心使命。在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發(fā)展理念的引領下,在公司黨委的堅強領導下,該公司在新能源工程建設領域一手抓生態(tài)保護,一手抓轉型升級,砥礪前行,奮力破繭,實現了締造清潔能源的華麗轉身,為企業(yè)全面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如今,伴隨著風機葉輪旋轉,來自廣闊大海的陣陣海風,被瞬間轉化為強勁的綠色電能,輸送到“一帶一路”沿線的千家萬戶,匯入“雙碳”時代發(fā)展的洪流。
評論